古井幽魂
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年间,在太行山的山脚下有一座荒废的大宅子,由于年久失修,宅子里杂草丛从,院墙、大门等早已无存。只是院中一口古井一直充斥着种种传说。
这天,一个赶路的男子来到这荒宅歇脚,正好口渴难耐,于是来到井边便要打水。他先低头向井里望去,想确认井里是否有水时,可井里出现的异象让他忍不住驻足。于是他俯下身子向井里凑去,谁知这男子像是被什么东西勾了魂似的,身体不断往前探入,越探越深,直到整个人完全坠入井中。没有人知道他在井里看到了什么,而这样的事却时有发生,如此诡异的古井让周围的村民都避而远之,可凡事总有个例外,偏偏就有人不信这个邪,比如书生……
书生是附近城里的大户人家赵公子,因为他的母亲身患重病不起,城里的大夫都束手无策,于是赵公子在山上的寺庙里许下誓言,承诺如果他母亲病好,他将亲手抄写佛经一百卷,以谢神明。
过了一些时日后,赵公子母亲的病果然好了,于是赵公子就和书童来到山里的寺庙还愿,向寺里大师求赐经书,以便回去抄写。大师感其赤诚,将经书赠于赵公子,另赐他佛珠一串,并且大师还告诉赵公子,抄写经文一定要先找一个僻静的地方,抄写前要斋戒三日,并且焚香,沐浴后方可,更重要的是不要接近女色,否则将会前功尽弃,必遭祸端……
赵公子连连应下,回去后便令家丁按照大师的要求寻找抄写经文之地,于是家中的仆人很快便在这山脚下找到了这座宅子,这座宅子方圆附近无人居住,正是抄写经文的好地方。但家里的老管家知道后便劝说道:“公子,我听说此宅子不太干净,特别是院子后面的那口古井更是死了不少人,并且连尸首都捞不到,公子还是另外在找一个地方吧……”
赵公子却说:“子不语怪力乱神,那些都只是谣言而已,我就偏偏不信这个邪!”
第二天赵公子便带了几个仆人来到荒宅里,虽然这里杂草丛生,但却是十分安静,赵公子对此十分满意,于是便吩咐仆人打扫房间。
书童也提着水桶来井边打水,突然好像在井里看到什么似的,然后就像中邪一样,脑袋伸入井里,腰越弯越深……眼看就要掉进井里,这一幕刚好被赵公子看到,连忙跑上前去把书童拉了回来,只见书童满头大汗,回过神后,吓的撒腿就跑……而赵公子不解,也向井里看了一眼,只见井里只有自己的影子,并无异样。
到了晚上,书童躺在床上想起白天看到的情景吓得睡不着觉,忽然他又听到井里打水的声音更是吓的呆若木鸡。而赵公子在用心抄写经文,并没有听到任何声音,为了打消书童的疑虑,一向不信邪的赵公子便点燃了一支蜡烛出去查看。谁知刚一出门,一阵大风就吹灭了蜡烛,即便这样,赵公子还是壮着胆子来到了井边,他俯身一看,原来是大风吹动井绳,井里的水桶产生了撞击声,其他并无什么异常,他微笑着摇了摇头便回房了,回到房后还取笑书童胆子太小。
天亮的时候,管家带着几个工人送来家具,并顺带修补房顶。其中一个不明所以的工人,独自来到井边打水,诡异的一幕出现了,只见他将身子探入井中,然后就一下子掉了进去。这一切刚好被书童和工人们看到,大家连忙跑到井口,叫着掉入井中那人的名字,可里面却没有一丝声响,一下子都被吓得魂飞魄散。
赵公子赶紧出高价找了几个附近的村民前来打捞,打捞的工人用带钩的绳子捞了半天,只捞出一只鞋子来。赵公子见状道:“鞋子都捞上来了,底下肯定有人,麻烦你们下去把人捞上来吧!”
“赵公子,跟您说实话吧,这口井死人也不是这一次了,掉进去的人从来就没捞上来过……”打捞的工人一边说着一边收拾东西要走。
“只要你们下去,我出双倍银子,再多加十两银子!”赵公子说。
“你就是多加一百两,我们也没人敢下去,另外我再奉劝公子一句话,这里是不能多住的,公子还是请回吧。”说罢,那几个打捞的工人就带着工具离开了。
面对接二连三发生的怪事,书童再也住不下去了,于是开始收拾东西,准备跟赵公子商量着离开这里。可赵公子看了一眼没抄写完的经文显得却有些犹豫,如果现在离开就会前功尽弃。书童却告诉他,如果赵公子不肯离去,那么书童就在白天过来照顾他,晚上回家住。赵公子看书童年龄尚小,就答应了他。
当天晚上,书童回家了,宅子里只剩赵公子一人在灯下抄写经文。刚写了片刻,便听到屋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,赵公子寻声走出房门,发现声音竟是从井里发出来的。于是他弯腰朝井里看去,令人费解的一幕突然发生了,井里出现的竟然不是他的影子,而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,浅笑嫣然,并且在向他不断招手。赵公子渐渐迷失了心智,情不自禁地俯下身子,眼看就要掉进去的时候,他的脚意外地踢倒了放在井边的水桶,水桶倒地的声音让他一下子大梦初醒,赵公子这也意识到自己被鬼魅迷惑,他吓得连忙回到房间,关上房门,拿起桌子上大师给他的佛珠念起了佛经。
就在这时,外面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,只听到一女子声音道:“快点开门啊,小女子被坏人欺负,求你开门让我进去躲一躲……”
赵公子心里犯怵:这荒山野岭,怎么怪事连连。他又想起大师交待他的话,便果断拒绝了。随后只听门外传来拳打脚踢的声音,以及女子凄惨的叫声。赵公子终是于心不忍,便打开房门出去查看。可他刚打开房门,周围顿时变得鸦雀无声,空无一人,什么也没有,赵公子感觉诡异,准备退回房间之时,突然院子的石凳上出现了一位妙龄的红衣女子背对着他,没人知道他是怎么进来的,在月光下少女转身对着他嫣然一笑,只见此女子相貌漂亮之极,宛如天人。而赵公子看到后却是大惊失色,这不就是刚才井里向他招手的那个人吗?
少女对赵公子道:“感谢郎君刚才出来开门救我,妾虽然是阴间鬼魂,但对郎君并无恶意,这荒山野岭的,我怕你一个人寂寞,特意过来陪你……”
赵公子语气坚定的说道:“男女授受不亲,况且我们阴阳相隔,你快点走吧……”说罢便回房拿起佛珠接着念了起来。
那少女刚要追进房间里,但看到赵公子手里的佛珠,面露惧色,便黯然离去。
次日,管家和书童来了,但他们找遍整个宅院也没看到赵公子的踪影。
书童大惊失色道:“少爷肯定是掉到古井里去了。”
管家道:“你快去井边看看去!”
书童死活不敢前去,管家无奈只得自己前去查看,管家刚走到井边,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,把管家和书童吓了一跳。
“你们疑神疑鬼的在做什么?我只不过是出去走了走。”赵公子在他们背后问道。
管家道:“少爷,老夫人让你回去呢,这里吃不好,住不好,老夫人十分担心你,而且这里经常闹鬼,如果你要是真出了什么事,老夫人怪罪下来,我可担当不起啊!”
赵公子道:“不要听信那些谣言,这里是个清静之所,正好抄写经文,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,我在这里很好,不用担心,再说邪不压正,就算有什么妖魔鬼怪又能把我怎样,你们回去吧……”管家和书童只好离去。
这天晚上,赵公子正在房中专心抄写经文,只听到房外又传来声音,不过这次的声音不再是怪叫,而是琴声。琴声凄凉婉转,如泣如诉,扰得他无心抄写经文,于是他便顺着声音过去查看。
赵公子来到池塘边上,只见昨天夜里的那个女鬼正坐在岸边抚琴,赵公子也被这美妙的琴声吸引到了,便驻足听完,还忍不住说出了女鬼所弹曲子的名字。赵公子听出琴声中的幽怨,便向女鬼问起了原由。
“郎君也懂得琴音吗?”女鬼问道。
“小生略知一二,只不过听你刚才所弹的琴音,满怀幽怨,不知道你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?”赵公子说到。
只见女鬼神色冷漠道:“郎君既然觉得我们人鬼殊途,我这就离开。”说罢女鬼便抱起琴正要离开。
赵公子连忙上前挽留并解释道:“我倒不是因为你是鬼魂赶你走,只是你为什么老是害人呢?”
女鬼这才说道:“我本名玉儿,生于大唐末年,本是官宦之后,只因黄巢起义,我被贼兵追捕,最后走投无路,只好投井自尽。我害人并非本意,也是出于无奈,我本来只是一个孤魂,不曾想井里有一条厉害的妖龙,一直逼我害人,供它食用,但我只能诱惑好色男子,像郎君这样正直的人我也不忍加害。现在由于无人可害,妖龙便盯上了你,我因不堪忍受妖龙的毒打,便过来了。”
话音未落,忽然狂风大作,玉儿说妖龙因吃不到食物,已开始发怒。一声惊雷吓得他们赶紧回到房间,玉儿顺势一下子扑到了赵公子的怀里。这时的赵公子也动了恻隐之心,可她是真心的吗,还是只想多骗个坠井冤魂呢?正当赵公子心猿意马之时,突然看到了桌子上未抄写完的经书,想到了大师给他说过,抄写经文不能近女色的话,便一下子推开了女鬼道:“我因母亲病重,在佛前发下宏愿,在此抄写经文期间不能接近女色,你走吧。”
“郎君请放心,你只管专心抄写经文,我就在这里躲避妖龙,绝不打扰你。”女鬼回道。
赵公子思索了片刻道:“好吧,只要你不打扰我抄写经文,这里可以随便你来去。”
自此以后两人的关系变了,玉儿便伴随赵公子左右,照顾他的生活起居,每天晚上给他端茶倒水,伺候的无微不至,看得出来,生前应该是个贤惠的女人。玉儿平时也是谨守礼仪,不多看赵公子一眼。就这样,白天书童来给赵公子清扫送饭,晚上玉儿则为他添茶浣衣,渐渐地,赵公子也对玉儿放下了戒备。可他不知道的是,玉儿早就被妖龙控制了心神。
一天夜里,赵公子由于抄写经文太累,写着写着便在案前昏昏睡去。只见这时玉儿面无表情的脸上变得阴睛不定,拿起纱巾向赵公子缓缓走来,想勒死他。就在这时,赵公子忽然惊醒,这才躲过一劫,玉儿连忙拿起一件衣服给他披上,赵公子也并没有怀疑,反而对玉儿有了爱慕之情。
“你为什么愿意心甘情愿的伺候我?”赵公子问道。
“我本来就不愿害人,是被妖龙逼迫的,现在伺候郎君刚好可以躲开它,还可以成全你的孝心。”玉儿回答道。
谁知在赵公子沐浴的时候,玉儿的脸上又泛起一团黑雾,准备再次过来把他勒死,可她想到这些天和赵公子的和睦相处,以及赵公子对自己的爱慕之心,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,在内心经过挣扎一番后,终于摆脱了妖龙的控制,赵公子也再次躲过一劫。
次日白天,赵公子依旧在窗户旁边抄写经文,可能是抄写经文太累,他和书童都睡了过去,这时天空下起了雨,雨水透过窗户打湿了赵公子多日来抄写的经文。赵公子心痛不已,连忙叫醒书童,让书童和他一起把雨水打湿的经文贴在窗户上晾干。于是主仆二人把整屋都贴满了经文,殊不知,正是他们的这个举动,却救了他们的命。
到了晚上,书童离去后,但玉儿却迟迟不来,赵公子很是失落,甚至有些焦躁不安,于是便来到古井旁寻找,他嘴里叫着玉儿的名字,叫了半天也没人回应,于是便准备转身回房。
就在这时,突然狂风大作,电闪雷鸣,赵公子赶忙回到房内,只听外面的风雨声越来越大,狂风吹的门窗吱吱作响,房顶摇摇欲坠。面对突如其来的异象,赵公子心知有邪物入侵,于是便拿起桌子上的佛珠开始诵经。渐渐地风停雨歇,这时屋门外传来了玉儿的声音。赵公子连忙起身开门,只见玉儿倒在门外,嘴角流着鲜血,浑身是伤。赵公子赶紧扶起玉儿,将她扶如屋内问道:“你这是怎么了?”
玉儿接着哭诉道:“我差点就见不到郎君了,我被妖龙所伤,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。”
“那妖龙为何要将你打成这样?难道就不能摆脱它吗?”赵公子问道。
“在这太行山中共有五条妖龙,但唯独井里这条喜欢吃人,在你来这里之前它已经杀了一千多人了,因为我的寄身之物在井下,所以就要受到他的控制,这几天它见我害你不成,又见我有帮助你的意思,很是恼怒,于是就把我关起来毒打。刚才它在井里听到你在叫我,它就准备亲自上来找你,刚才那阵风雨就是它兴起的,它准备趁风雨交夹之际冲入房中害你,但是碍于墙上你贴的经文,屡攻不下,最后只好暂且作罢,我也是趁这个时候逃了出来。”玉儿说出了详情。
赵公子听玉儿这么一说大为吃惊,接着问道:“你可知那妖龙何时会再来?”
玉儿道:“郎君暂且放心,最近是青龙使者的生辰,那妖龙方才已走,想必是去青龙使者那里了,十日之内怕是不会回来了,还请郎君能在这些日子里救我摆脱妖龙控制。”玉儿说完便立刻向赵公子跪了下来。
“怎么个救法?”
玉儿接着道:“妖龙走后,井里的水便会干涸,郎君只要差人下到井里,取出我的寄身之物,我便可以摆脱妖龙的控制。如若郎君能救我脱离苦海,我愿意伺候郎君一辈子……”
赵公子当即答应了下来,可是,这会是一个陷井吗……
第二天,赵公子带着书童来到井边向井里望去,只见井底的水果然已经干涸,为了不让别人知道,赵公子便让书童下井,谁知书童早已被古井吓破了胆,说什么也不肯下去。无奈之下,赵公子只好决定自己亲自下井。
他在井绳上绑了一个蓝子,让书童在上面拉着,他便下了井,寻找救玉儿的办法。
到了井底后,他看到一个洞口,他便向里走去,入口很窄,但里面空间很大,就像是一个溶洞。赵公子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脚下踢到了什么东西,他弯下身子仔细一看,顿时把他吓的叫了起来。原来在这黑暗之中横陈着数不清的人骨,十分阴森恐怖,这些都是那妖龙吃人后留下的。赵公子定了定神,接着往里走,很快在稀泥里他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东西,是一个脏兮兮的陶罐,赵公子抱起陶罐往回走,走到井底便示意书童将其拉上来。
赵公子上来后,抱着陶罐径直往房里走,书童也想跟着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,赵公子却一边吩咐书童打些水来。赵公子随意拭去罐口的稀泥,打开了罐子。虽然他已有心理准备,但让他意外的是罐子里面并不是尸骨,而是一个巴掌大小的圆形的玉佩。他把玉佩拿在手里擦拭了很久,也没看出有什么奇特的地方,只以为是块普通的玉而已,还猜想是否自己拿错了,准备等晚上玉儿出来时问个究竟,于是他便把玉佩随手放在了桌子上。
这天夜晚时分,赵公子正在抄写经文,只见桌上的玉佩闪闪发光,玉儿从里面走了出来。走到赵公子面前跪下道:“多谢郎君救我出来”赵公子大感奇怪,问道:“你不是鬼魂吗?怎么从这玉佩里出来了?”玉儿却笑着说道:“妾身是鬼、是人、也是这玉佩。可谓人之魂,玉之灵。我本是工匠万群所雕玉佩,名为‘珑玦’,后为玉儿所收藏,成了她的随身之物,因玉儿投井时身怀此玉,所以她的其中的一魄便留存于此玉佩之中,我能幻化人形也是得益于残存的一魄。但我也只能寄身于此玉佩之中,因为水深不见天日,又被妖龙禁锢在井里,所以我不得不帮它害人,今日有幸得到郎君相救,才有重返阳间的机会,如今摆脱妖龙的控制,我白天也可出来,与人无异了。”
赵公子道:“你既然已解脱,你白天还是不要现身的好,白天来这里的人多,被人看到就不好了。”
“不妨事的,妾身曾说过,郎君如若救我出来,我愿终生伴你左右,如果有人来,我便躲入镜中,不会给人知道的。”玉儿回道。赵公子也没说什么。
自此两人朝夕相处,情愫越发深刻。重见天日的玉儿也变得活泼调皮,经常在院子里跳舞,而赵公子也越发看得入迷。
这天书童过来给赵公子送饭,玉儿正在院中跳舞,听到书童的声音后,慌忙回屋躲藏。玉儿在慌乱间竟不小心把手里的丝巾落下。书童捡起地上的丝巾满心疑惑道:“公子,你这里怎么会有女人的丝巾?”赵公子回答道:“我每日只顾专心抄写经文,不曾留意这些东西……”
书童觉得奇怪,于是收起丝巾准备拿回府里。书童刚走到院子里,手里的丝巾便凌空飞了起来,追着书童到处跑。赵公子闻起从屋里走出来,丝巾瞬间便不见了踪影。书童吓得大喊道:“少爷,有鬼啊!”赵公子却道:“大白天的,哪有什么鬼,一定是你看错了,你赶紧回去吧。”说罢,书童向四周看了一眼便赶紧回府去了。这时玉儿却从屋里走了出来哈哈大笑。
书童回府后将遇到的怪事告诉了老夫人,老夫人也想念儿子,于是叫来管家道:“你明天去把少爷接回来,你就说我让他搬回来,再给他找个地方。”
管家第二天一大早便来到的宅院,他刚走进院子就看到了玉儿的身影,他以为是自己眼花,刚想上前仔细查看,便发现什么也没有。赵公子看到管家来了便问道:“你怎么突然来了?”
“是这样的少爷,书童胆子太小了,他说他不敢过来,老夫人又怕你一个人在这里过得不好,特意让我来叫你回去,少爷你这里没来过什么人吧?刚才我进来好像看到一个女人的身影。”管家回道。
赵公子忙说道:“我这里没有人来过啊,一定是你看花眼了吧。”
管家看到桌子上的玉佩,便拿在手上端详道:“老夫人甚是挂念少爷,让我问你经书还有多久就可以抄完?”
赵公子回道:“你回去告诉老夫人,我在这里很好,不用她老人家担心,经文多则五六天,快的话两三天便可抄完,到时候我就回去。”老管家听后也只好回去。
管家走后,赵公子数了一下桌子上已经抄写好的的佛经,只剩下只张了没抄了。可他还想跟玉儿长相厮守,但他们身在两界,老夫人怎么会答应呢?看着一筹莫展的公子,玉儿劝他先把经书抄完,至少可以先完成一桩心愿,其他的以后再想办法。这时,赵公子突然发现抄经文的纸没有了,于是他便带着玉佩来到附近的集市上买纸。到了集市上,玉儿对集市上所卖的东西充满了好奇,于是她便告诉赵公子她想化成人形出来凑个热闹。赵公子向四周查看一番,并无熟人,就答应了她。谁知这一幕刚好被上街购物的管家给看到了。管家赶紧回去向老夫人禀告了此事……
第二天,老夫人带着管家悄悄地来到了宅院,这时玉儿和赵公子正在屋里下棋,丝毫没有发现有人到来。等到老夫人出现在房内时,她已经无处可躲了。老夫人看到玉儿后十分生气,对儿子喝斥道:“你来此地,身负抄经重任,如今却在这里偷藏女子!”
赵公子连忙解释道:“母亲,她不是一般女子,她只是一块玉佩!”
老夫人听后说道:“那照你这么说,她便是妖了?”
玉儿连忙跪倒在地,向老夫人诉说了自己的身世,和与赵公子相识的经过。
老夫人听完他们的言说,见她知书达理,而且美貌善良,达心里是喜欢的玉儿的,所以怒气也消了些。
赵公子接着说道:“请母亲放心,玉儿并未耽误我抄写经文,并且伺候周到,经文已经抄写大半,我只需三日便可抄写完所有经文。”
老夫人看到这么多日,儿子都安然无恙,可见玉儿并非恶人。老夫人叹了一口气,看着眼前玉儿楚楚可怜的模样,并没有强行分开他们两个,老夫人对玉儿说道:“只要你善待我儿,我也决不会亏待于你,你起来吧……”就这样老夫人算是暂时默许了两人的来往。
这下两人算是通过了父母之命,甚是欢喜。自此两人便整日光明正大的游山玩水,抄经之事便不觉搁置了起来。两人还来到菩萨面前许下誓言,愿意相伴终生,不离不弃。为了想知道他们今后的缘份如何,赵公子还带着玉儿去找了当初赐他经文的那位大师。谁知大师看了他们一眼后便闭上眼睛摇了摇头,什么话也没说。
下山的路上,两人都心事重重,而赵公子却安慰玉儿,不要在意别人的言语。就在这时,他们发现路边有一个低头卖茶的老人,赵公子刚好感觉有些口渴,于是就上前买茶来喝。
赵公子先给玉儿倒了一杯,而后赵公子正准备喝茶时,卖茶人抬起头盯着赵公子,而此时的玉儿看了一眼卖茶人,脸色大变。她夺过赵公子手里的茶杯扔到地上,拉着赵公子的手就跑。赵公子不明所以,但也来不及问,就跟着玉儿跑了起来。
他们离开后,只听那老人阴沉的说道:“又让你们逃过一劫,今天晚上再找你们算账……”
两人来到荒宅后,玉儿赶紧把门锁上,赵公子问其原由道:“刚才那个是什么人,我们为什么要跑?”
玉儿回道:“那人便是妖龙所化,想要害死你的,它白天在人间功力大减,所以今天晚上它还会再来的……”
赵公子道:“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?”
玉儿道:“前几次那妖龙攻不进来是因为它惧怕经文,我们现在只要把抄写好的经文贴满整个房间就没事了,它若敢进屋来,经文定会将它重伤。”
于是他们就动手赶紧贴经文,甚至把房顶都贴上了,但是最后却发现少了几张,房顶上有一个地方没经文贴了。赵公子也懊悔自己近日有些懈怠,忘记还有几张经文没有抄写完成。于是赶忙俯案抄写起来。
就是在时,屋外已开始下起了狂风暴雨。玉儿对赵公子说道,妖龙已经来了,我们可能来不及了。可赵公子还是不肯放弃,拼命抄写着经文。
妖龙果然来了,并且这次是有备而来,它在屋外盘旋了好一阵子,找到了房顶上没有贴经文的地方,用它的爪子使劲地拍打着屋顶。眼看屋顶就要被攻陷,此时的玉儿已经明白大师的暗示,她心知两人的缘份已尽,玉儿心一横飞入玉佩之中,玉佩之中瞬时飞出一把利剑,利剑借助佛经的金光向妖龙刺去,妖龙当场惨叫一声便消失了。
屋外霎时便风平浪静,赵公子连忙去看桌子上的玉佩,只见玉佩上已出现条条裂痕。赵公子伸手去拿,手刚碰到玉佩,玉佩顿时变的四分五裂。玉儿再也没有从玉佩中出来,赵公子看着手里残缺的玉佩伤心极了……
第二天,赵公子抄完经书后,书童过来帮他收拾东西,书童进屋后,只见房间凌乱,赵公子满面愁容,却没有看到玉儿。书童不敢多问,只帮他收拾好行李后,两人便回家去了。荒宅幽幽,不见故人,一切都如同来时一般,只是书生已不似来时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