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朱伯才遇害真相
见徽宗只是对王黼小惩大诫,赵恒与赵楷面面相觑,实在不知说些什么才好。
王黼却如同死里逃生一般,就差喜极而泣,跪在地上高呼万岁。
兄弟二人凝视王黼,王黼却高傲的离开,视王法、礼制于不顾。
回到讲义司,王黼说起仅仅被官家罚俸一年,降官一级的事情,对蔡京感恩戴德。
“蔡相,若不是有你,我怕是早就被送上断头台了!”
蔡京却丝毫不在意王黼的事情,只不过王黼府邸中的官银被查出来,着实让他有些骇然。
太子什么时候与郓王联手了?
为何一直没有人通知他呢?
郓王手握重兵,官家也没有丝毫想要追究郓王责任的意向……
离开了延福宫,赵恒发觉赵楷一副怒不可遏的模样,也是心中无奈的很。
“三弟,并非是做兄长的不帮你,只是着蔡京为官多年,其党羽遍布朝中,牵一发动全身的道理你定然懂得,所以此事急不得!”
赵楷何尝不懂这个道理?
他就是有点看不下去,凭什么蔡京的人,就算是贪赃枉法,徽宗也仅仅是小惩大诫。
可是朱伯才,他的岳丈大人,因为蔡京险些便丧了命,如今徽宗还全然不知……
二人分别后,赵楷打道回府。
回到王府,陈奇告诉赵楷,“王爷,王妃娘娘同姨妹回乡去了,说是去探望朱大人去了。”
赵楷点头,京城这边离不开人,他无法抽身去探望朱大人,希望朱凤英能够好生照顾朱大人,莫要让朱大人死在恶人之手。
两日后。
接到了朱凤英的来信,赵楷坐在书房中拆开了信件。
“夫君,父亲大人的身子略有好转,不日妾身便能返京,只是父亲大人叮嘱妾身,务必要告知夫君小心梁师成,夫君切记,妾身一切安好,夫君莫念。”
看着信上简短的几行字,赵楷眉头紧锁,他实在是没有想到,这件事与梁师成也有关系!
而且,朱凤英的信里还写明了朱伯才遇害的全过程。
看过之后,赵楷胸中怒火翻腾。
大宋有这样的官员,被金国攻占,说不定还是好事一桩!
蔡京和梁师成先前一直想要拉拢朱伯才,但是朱琏一个女儿家,根本就不知道蔡京他们拉拢朱伯才的真正意图。
其实,蔡京和梁师成是想要发一笔国难财!
他们拉拢朱伯才的目的,就是想要出钱购买下一座边陲小城,等日后联金攻辽之时,便假装是他们打了一场胜仗,然后让徽宗嘉奖他们。
这样,他们便将从百姓手中搜刮来的民脂民膏,换成了真金白银的官衔以及赏赐。
对于入朝为官的人来说,钱财都是身外之物,只要有官衔在手,何愁没有银子!
但朱伯才是个正直的人,在听说了蔡京等人的计划之后勃然大怒,将蔡京和梁师成径直赶出门去,并且拒绝了他们的各种好处。
也是因为这件事,让蔡京和梁师成记恨上了朱伯才。
但朱伯才这么多年镇守边关,却从没有藩国一丁点的错,就算是蔡京等人想要给朱伯才下绊子,也很难的手。
更何况那个时候,朱凤英也已经嫁到了王府之中,成为了赵楷的女人。
如此一来,想要罢黜朱伯才的官职,就更加难上加难了。
不知是谁出的主意,说只要朱伯才死了,凭借蔡京的能力,一定能够找到更加合适的人选接替朱伯才的位置,这才有了朱伯才遇刺一事!
得知这些之后,赵楷便将朱凤英的心拿去给赵恒看。
赵恒告诉赵楷暂时先不要有任何的举动,朱伯才还活着,蔡京等人绝对不会善罢甘休,到时候他们再拿出证据来,结合蔡京等人的举动,定然能够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。
赵楷欣然接受,他也想要看看,蔡京等人被徽宗厌恶时的表情。
紫宸殿。
因为有了讲义司,能够拿到紫宸殿上跟皇帝商讨的事情也变得少了很多。
梁师成更是在蔡京的默许之下,刚上朝,就污蔑朱伯才拥兵自重,有谋反的企图。
“陛下,臣曾经去见过武康军节度使朱伯才,此人极为傲慢,还声称在他的驻地,他的话就是王法,臣觉得此人有拥兵自重,意图通敌叛国的嫌疑!”
闻言,徽宗脸色变得难看。
“大胆朱伯才,竟然敢藐视王法,当朕是死得不成!”
虽然徽宗平时不想管国家大事,可是这件事毕竟事关皇家颜面,一个天子被臣子瞧不起了,他丢不起这个人!
“陛下,臣曾多次劝解此人,但此人非但不听,还将臣赶出门去,臣也是无奈啊……”
低着头,赵楷瞥了一眼梁师成,看到他表露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,赵楷气得咬牙切齿。
“父皇,这件事并非是这样,梁师成是在扭曲事实!”
赵楷突然站出来,着实将朝堂上的所有大臣吓了一跳。
这位郓王最近的种种举动都变得和以往不同,难不成是遇到了什么“脏东西”?
“郓王也知晓此事?那郓王便说说你了解到的事实吧!”
徽宗还不算是老糊涂了,所以也没有听信梁师成的一面之词。
“父皇,据儿臣所知,乃是蔡京与梁师成主动找到了朱伯才,想要购置边陲小城,准备日后假装大战告捷来欺骗父皇,但是朱伯才不同意,这才将她们二人赶出门去!”
一听这件事里还有蔡京的份儿,朝堂上瞬间鸦雀无声。
纵然有人不愿意与蔡京同流合污,可这件事比竟关系到蔡京的名誉,所有人都觉得蔡京不会善罢甘休。
“郓王,你是不是记错了,蔡相怎么可能是这样的人!”
在徽宗的记忆里,蔡京总是那个在紧要关头给他出谋划策的人,也确实做了不少的好事,纵然人无完人有点小毛病,也绝对不会欺上瞒下,还企图蒙骗他!
“父皇抛开这事不提,我们说说联金攻辽的事情,如今大宋、金国以及辽国,明显是三足鼎立之势,若是其中一国倒下了,剩下的两国也必定会分出一个胜负,可不论如何看,赢得都不可能是大宋!”
“郓王,此事朕心中已经有了计较,你无需多言!”